:::


姓名 | 張 亨 |
---|---|
學歷 | 臺大中文所碩士 |
類別 | 已故教師 |
---|---|
職稱 | 名譽教授 |
授課領域 | 曾開設課程:中國思想專題研究、荀子、先秦諸子概說、中國思想史、易傳與中庸、近思錄與傳習錄、先秦諸子論心專題、莊子、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
研究專長 | 中國思想、文學理論 |
著作目錄
- 期刊論文
-
- 〈讀陶淵明的「形影神」詩〉,《現代文學》,33期,頁50-60,1967年12月。
- 〈荀子禮論篇非取自大小戴禮記辨〉,《大陸雜誌》,42卷2期,頁22-27,1971年1月。
- 〈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省察〉,《思與言》,8卷6期,1971年3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文史哲學報》,20期,頁175-217,1971年6月。
- 〈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中外文學》,1卷8期,1973年1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論語》論詩〉,《文學評論》,第6集,1980年5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香港大學,《東方文化》,21卷2號,1983年,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臺大中文學報》,2期,頁69-102,1988年11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張載「太虛即氣」疏釋〉,《臺大中文學報》,3期,頁55-97,1989年12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頁177-223,1994年3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定性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7期,頁1-15,1995年4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論語》中的一首詩〉,《臺大中文學報》,8期,頁1-22,1996年4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 〈《詩‧桃夭》甚解〉,《臺大中文學報》,38期,頁1-20,2012年9月。
- 〈詩思與哲思〉,《臺大中文學報》,57期,頁1-16,2017年6月。
-
- 專書
-
- 《荀子假借字譜》,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58年;《文史叢刊》4,1963年。
-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簡體字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 《王陽明與致良知》,新視界文庫2,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
-
- 專書 / 文集論文
-
- 〈「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823-845,臺北:漢學中心,收入《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1992年6月。
- 〈《莊子》中「化」的幾重涵義〉,《臺靜農先生百嵗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大中文系,2001年12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簡體字本。
- 〈《桃花源記》甚解〉,《鄭因百先生百嵗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大中文系,2005年7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簡體字本。
- 〈從「知之濠上」到「無心外之物」——戴靜山先生《魚樂解》述義〉,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05年文史哲中西文化講座專刊》,頁33-56,文津出版社,2006年8月,收入《思文之際論集》簡體字本。
-
- 計劃報告
-
- 儒家文學觀新探(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993年9月-1994年8月
- 儒家文學觀新探(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997年9月-1995年7月
-
- 學術榮譽與獎勵
-
- 8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勵。
- 83年度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
- 84年度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 85年度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
- 事略及年表
-
張亨先生事略
先生諱亨,山東泰安人,民國二十年生。小學就讀家鄉的泰安國小,畢業後,續讀泰安中學。求學期間,時值動亂。先是對日抗戰進入末期,國府的焦土抗戰政策仍續推行。等抗戰勝利,國共內戰緊隨而起,山東位處雙方爭戰前沿,烽火交集,全省動盪,阢隉難安。先生於動亂中,先於濟南就讀第五臨時高中,繼而南下杭州,轉讀國立聯中。爾後,隨校輾轉流離,經廣州,後至澎湖,乃暫得安息。其時九州動盪,綱紀不張,掌權者多便宜行事。澎湖軍事首長對流離寓居之山東聯合中學之學生多有不法之要求,強硬鎮壓,終釀成嚴重之政治案。先生身處其間,雖未直接受害,然耳聞目擊,多有所感。爾後教學研究,行文論學,因而多注重知識與具體生活之關連。民國三十八年下半年,渡海參加臺灣省教育廳為流亡學生所辦之特考,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師大)國文系,畢業後,服完兵役,並任教中學兩年。民國四十五年,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兩年後碩士畢業,論文題目為《荀子假借字譜》,由戴君仁教授指導。同年留校服務,受聘為臺大中文系講師。五十四年升等為副教授,六十年年升等為教授,八十六年退休。退休後仍於中文系繼續開課,直至臨終前數年,一生心力可謂盡瘁於臺大中文系。
先生任教後,曾於民國五十七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助,訪美兩年;七十四年,獲傅爾布萊特獎支持,至威斯康辛大學訪學並授課。戒嚴末期,為就近照顧慈母,以香港地利之便,曾至浸會大學中文系任教近一年。任職期間,亦曾應邀至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講學。上述事件為先生與國外學界交往之簡歷。若短期開會之事,則不列入。先生雖為中文系教授,浸潤古典甚深,然論學每以固執不化為憂,行文亦多側重古典與今義之相互融釋。先生之遊學海外,非僅出自拓展見聞之想,亦源於對古典知識有與時俱進之認識。在戰後中文學界中,若先生之勤於汲取新知,古今交會者,蓋亦鮮見。先生山東人,一生的歲月大部分在臺灣渡過,其事業與臺大共終始。然觀其一生之遊歷與撰述,可知先生關懷始終在更寬宏的人文精神之發展,遠非一校一地所能拘囿。
先生服務臺大四十年,於行政職務,素所絕緣;除學校教學活動外,與社會諸多事務,亦乏參與。先生固教育人也,教師是先生唯一之事業。先生非不知行政職務可有益於教育理念之推動,先生亦非不知社會服務固儒者安身立命之所基,不得以外緣不相干之事務視之。然先生面冷心熱,一生對公共事務,在不涉個人利益之情況,實多有支持。民國六十一年,國立編譯館有改善中學教科書之議,先生實質上主編執筆其時中學國文教科書之事。之前的中學國文科教科書多收錄政治人物之文章,非關國語文之培養;且白話文偏少,本土文學家之作品尤為少見,古典、當代斷為兩橛。先生力主當盡量減少政治人物文章,適量加入當代文學家作品,以期活化國文教育。國文科之去政治化,回歸文化本身,當自此次之活化教科書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戒嚴體制鬆綁,校園自主之聲吹起,臺大教師因有教聯會籌設之議,先生亦列為發起人,以表支持。若修改教科書之舉,籌設教聯會之議,或不足以言國之大事,亦不足以狀先生用心之絲毫。先生用心於公共事務,舉重若輕,皆若此類。先生素不喜形式主義,知人論世,若九方皋之相馬,著眼多在牝牡驪黃之外。然見微知著,亦足以見先生之用心所在。
先生固純粹之教育家,而其教育理念則見於其行事之身教。先生入臺大,得從老成者學。先生每言及臺大其時之教師,如臺靜農、戴君仁、鄭騫、屈萬里、王叔岷、董同龢諸先生,感佩之情,不能自已。臺大中文系早期教師飽經憂患,然亦飽讀詩書;浸漬古典甚深,然亦得五四開放精神;其人皆奉獻學術,不汲汲於富貴,多漠然於名勢。先生秉性凜重,高自風標,雖行事坦易,不拘曲節。然於身家出處或名利場處,則耿介硜然,自飭甚嚴。先生之信守古宜,雖出自天性,亦得自儒門之教,然師門風範,浸入骨髓,潛移默化,自然見之行事。先生不說教,亦不喜說教,然凡從先生學者,多知先生學行交養,日進月化,平易之中,自有凜然不可絲毫改易之節存焉。
先生泛覽博學,出入文哲,所宗則在儒學,於陽明良知學尤嚮往焉。然良知學所重在立心之本體義,先生則並重文化之本體內涵。先生撰文,如論孔門詩教,論朱子道統論,論黃宗羲之文論,領域雖殊,宗旨則一,皆高屋建瓴,格局宏闊。其關懷上承洙泗伊洛之統緒,下紹民國新儒家返本開新之精神,與清末以來分化日甚之學科風尚迥異。其著作散見各學術期刊與會議論文集,主要作品則集於《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一書,先生一生之用心,於茲可見。除《思文論集》外,先生另撰有《荀子假借字譜》與《王陽明與致良知》兩書行於世。
先生德配彭毅女士,亦為臺大中文系退休教授,相將以道,疑義共析,比翼半世紀,伉儷情深。女兒張萲,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公子張時,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兩人皆負笈美國深造,完成學業。現皆在海外安家立業,克傳家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