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關於本系 navigate_next 系所特色

系所特色

 

  教育目標:

         本系教育目標在厚植學生人文能力,以「語文表達能力」為主,「經典詮釋能力」為輔。開設課程強調文獻解讀的紮實訓練,進而啟發學生之感悟、理知、創作或研究興趣。適合對中國文學、語言與學術思想具廣泛興趣的學生。

 

         本系(含研究所)教育目標,首重「全面性」與「均衡性」,而以「3L」為主軸:

  • Literacy—語文表達與分析能力:透過閱讀、解讀訓練,使學生能將經典名著之知識發揮於自身的生活與生命,強調知識的應用能力。
  • Literature—經典詮釋能力:訓練具有研讀、解讀中國經典與名著(Classics & Canons)的能力,強調知識的接受能力。
  • Literate—人文素養的文化人:以前二者為基礎,培養學生在人文學上的整體領悟,期許他們成為具有文學鑑賞深度、哲理思維廣度與知識實踐能力的文化人。


上述三項目標,均離不開文獻解讀的紮實訓練,同時亦重視學生感悟、理知與研究等較精深與創意能力的發揮,培養學生深入掌握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等文獻資料,期勉學生以此緊實之學術訓練與文化素養作為日後從事學術研究、語文教學、藝文創作及各項文化工作之基礎,透過廣義文學的修習與研究,發揚中國文化。

  發展特色:

       本系自民國34年正式成立以來,始終在穩定之中求均衡發展。38年1月,傅斯年先生出掌臺大校務,傅校長出自北京大學,而光復初期,至本系任教者有多位出身於北京大學,如臺靜農、毛子水、董作賓、戴君仁、李孝定、洪炎秋、張敬先生等,因此本系頗能延續當年北京大學自由學風。此外鄭騫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屈萬里、董同龢、王叔岷先生等來自中研院史語所,亦為本系添注多樣之學術活水源頭。

 

       本系自創始以來,在師資及課程方面皆能朝多元及均衡之方向發展,成為本系一大特色。在經史、思想、文獻學方面,毛子水先生對《論語》、《左傳》之研究,戴 君仁先生對經學史、宋明理學等之研究,屈萬里先生對於《周易》、《尚書》、《詩經》、版本學、目錄學、文獻考訂等之研究,孔德成先生對《三禮》、金石器物 學之研究;王叔岷先生對《史記》、《莊子》之校勘研究等,皆有卓越之成果。在文學方面,臺靜農先生對於文學史、《楚辭》、書畫藝術之研究,鄭騫先生對詩、 詞、曲之研究,馮承基先生對六朝文學、小說之研究,張敬先生對宋詞、戲曲之研究,廖蔚卿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裴溥言先生對《詩經》之研究等,皆有極豐富之成就。在語言文字方面,董作賓、李孝定、金祥恆先生等對於甲骨、金文、《說文》之研究,董同龢先生對於聲韻學、語言學之研究等,皆卓然有成。各領域之教師將其研究所得,開課講授,故能造就各方面之人材,使學術傳統綿延不絕。

 

       本系畢業生留系任教者,亦能傳承初期諸先生之學風,在各領域中續有開展。在經史、思想、文獻學方面,如何佑森先生對於清代學術之研究,張亨先生對於宋明理學之研究,張以仁先生對於《左傳》、《國語》、訓詁學之研究,程元敏先生對於 《尚書》、經學史之研究,金嘉錫先生對《莊子》之研究,周富美先生對《墨子》、《韓非子》之研究,潘美月先生對於版本、目錄學之研究等,皆頗具成果。在文學方面,如葉慶炳先生對中國文學史、魏晉小說之研究,羅聯添先生對唐代文學之研究,楊承祖先生對唐宋文、傳記文學之研究,林文月先生對六朝文學之研究,彭毅先生對《楚辭》、神話之研究,齊益壽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張健先生對文學批評、現代詩之研究,吳宏一先生對古典小說、宋詞之研究,曾永義先生對戲曲、 俗文學之研究,黃啟方先生對宋代文學之研究等,亦皆斐然有成。在語言文字方面,如龍宇純、杜其容先生對於文字學、聲韻學之研究,丁邦新先生對漢語方言學之研究,梅廣先生對漢語語法之研究,許進雄先生對於古文字、古代社會之研究等,亦皆有卓越之成果。諸先生上承光復初期自大陸來臺諸老先生之學風,研究、授課,有承先啟後之貢獻。稟承上述系風,本系同仁一直相互砥礪,秉持自由、包容之態度,維持學術多元、均衡發展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