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系所成員 navigate_next 專任教師 navigate_next 梅家玲 特聘教授

梅家玲 特聘教授

姓名:梅家玲
職稱:特聘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4022
電子郵件:meicl@ntu.edu.tw
研究專長:魏晉六朝文學、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
授課領域:詩選及習作、現代小說、臺灣當代小說與性別文化、中國古典文學與性別文化、當代臺灣小說、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現代文學與 城市文化專題、二十世紀文學與文化專題、文學研究專題、新生專題、大學國文
連結網址:臺大學術典藏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
  • 專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其他
年度 論文名稱
1981 〈不死的春蠶、永遠的蠟炬:從〈離騷〉作者的理智與情感談起〉,《中外文學》,第9卷11期,頁122-135,1981年。
1982 〈孟荀文學思想之比較分析〉,《孔孟月刊》,第20卷9期,頁8-11,1982年。
1983 〈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第12卷1期,頁140-154,1983年。
1984 〈唐代贈序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3卷1期,頁194-214,1984年。
1987 〈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12期,頁122-133,1987年。
1988 〈論八股文的淵源〉,《文學評論》,第9集,頁311-334,1988年。
1988 〈《世說新語》名士言談中的用典技巧〉,《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頁341-376,1988年。
1990 〈〈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頁489-526,1990年。
1994 〈《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4卷1期,頁38-58,1994年。
1995 〈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第124期,頁140-150,1995年。
1995 〈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美學特質:兼論漢晉詩賦中的擬作、代言現象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頁155-216,1995年4月。
1996 〈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44期,頁123-164,1996年6月。
1997 〈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頁1-28,1997年4月。
1998 〈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2期,115-140頁,1998年12月。
2000 〈《世說新語》品鑒美學中的人與自然〉,《新華文學》,第49期,頁140-155,2000年。
2000 〈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第29卷3期,頁128-139,2000年。
2001 〈50年代  家 言說/文芸創作 「家 想像」陳紀瀅反共小說例 --〉,宇野木洋.西村正男譯,日本《野草》,第67期,頁23-43,2001年。
2001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八十九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漢學研究》,第19卷1期,頁249-276,2001年。
2001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九十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中外文學》,第30卷2期,頁59-81,2001年。
2001 〈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暨文獎會得獎作品為例〉,八十八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頁31-76,2001年1月。
2003 ”Gender Dis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Fiction in Taiwan”, Translated by Jennifer W. Jay,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 12. January 2003, pp139-154,2003年1月。
2003 〈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新文學》,第1輯,頁89-107,2003年。
2004 〈林海音與凌叔華的北京故事〉,《現代中國》,第5輯,頁145-158,2004年12月。
2005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1期,頁35-62,2005年6月。
2006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頁61-102,2006年2月。
2006 〈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第35卷1期,頁155-183,2006年6月。
2006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的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頁79-104,2006年12月。
2008 〈流動的教室,虛擬的學堂──晚清蒙學報刊中的文化傳譯、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現代中國》,第11期,頁45~75,2008年。(NSC 96-2411-H-002-057-MY3)
2010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頁125-160,2010年2月。(NSC 96-2411-H-002-057-MY3)
2010 豐田周子訳,〈少年中國から少年臺灣へ─二十世紀中国語小說にぉける青春想像と国家言說-〉,《中國學志》,第25號,頁15-50,2010年2月。
2011 〈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國光新編京劇的文學特質與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卷1期,頁43-50,20011年3月。
2011 〈有聲的文學史──「聲音」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求〉,《漢學研究》,第29卷2期,頁189-233,2011年6月。
2012 〈城市,空空如也?──開封與當代都市女性成長小說〉,《漢語言文學研究》,第3卷2期,頁35-40,2012年6月。
2012 〈《中外文學》與中國/臺灣文學研究──以「學院派文學雜誌」為視角的考察〉,《中外文學》,第41卷4期,頁141-174,2012年12月。
2012 〈戰鬥文藝與聲音政治:《大公報.戰線》與五○年代臺灣的「朗誦詩」〉,《中國文學學報》,第3期,頁39-59,2012年12月。
2015 藤野真子訳,〈「声」と中国文学の現代における転換──洪深『戯的念詞与詩的朗誦』を起点とする検討〉,《中国21》,43卷,「中国近現代文学研究」特集,頁129-154,2015年8月。
2018 〈說「文」解「字」:張貴興小說與「華語語系文學」的文化想像及再現策略〉,《清華學報》,48卷4期,頁797-828,2018年12月。
2020 〈現代大學與國文教育──以四○年代大一國文教材選本為起點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70期,頁101-242,2020年9月。
年度 論文名稱
1985 《明代唐宋派文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991 《《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1997 〈二陸贈答詩中的自我、社會與文學傳統〉,八十六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頁235-294,1997年5月。
1998 〈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頁385-410,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12月。
1999 五○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八十七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計畫成果,〈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四○~六○年代〉,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年12月。
2000 〈閱讀《安卓珍尼》──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
2002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與晚清「少年論述」的形成〉,《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頁64-7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2002 〈誰在思念誰?——徐淑、鮑令暉女性思婦詩與漢魏六朝「思婦文本」的糾結〉,《古代女詩人研究》,頁129-144,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003 〈兩岸關係中的文學想像──從反共小說到眷村小說〉,《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311-324頁,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3年3月。
2006 〈中國文學∕系在臺灣 ──以臺大中文系為例〉,《全球化時代的中文系》,頁43-5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6月。
2006 〈近現代人文研究的跨領域視野〉,《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頁3-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8月。
2007 〈個人教學網頁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梅網」為例〉,《文學數位製作與教學》,頁91-106,臺北:五南,2007年1月。
2008 〈流動的教室,虛擬的學堂──晚清蒙學報刊中的文化傳譯、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 〈從長安到洛陽──漢晉賦作中的京都論述及其轉化〉,《西安:歷史記憶與城市文化》,頁89-103,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3月。
2009 〈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性別視角:文化與社會》,頁26-5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3月。
2011 〈晚清蒙學報刊中的文化傳譯、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以《蒙學報》與《啟蒙畫報》為中心〉,《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頁35-72,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4月。
2011 “La politique du corps et l’image de la jeunesse: la littérature de fiction taïwanaise à l’époque de l’occupation japonaise”, H. Denès & I. Rabut, Trans. In A. Pino & I. Rabut (Eds.),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état des recherches et réception à l’ étranger, pp. 195-223,2011年10月。
2013 〈城市,空空如也?──開封與當代都市女性成長小說〉,《開封: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頁457-469,北京:北京大學,2013年1月。
2014 〈從北大到台大──台灣大學的新文學傳承與轉化〉,《解讀文本: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頁63-81,北京:北京大學,2014年1月。
2014 〈戰爭、現代性與五0年代台灣的文化政治──以婦聯會「征衣工作」為例的探討〉,《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9-59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5月。
2014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台灣大學:台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聚焦台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聯結》,頁251-301,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7月。
2015 濱田麻矢訳,〈戦う文芸と声の政治〉,濱田麻矢、薛化元、梅家玲、唐顥芸編:《漂泊の叙事:一九四〇年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分裂と接触》,頁137-156,東京:勉誠出版社,2015年8月。
2016 〈學院教育與知識生產——以《中外文學》的中國/臺灣研究為例〉,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知識台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頁337-374,台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6月。
2016 〈現代的聲音——「聲音」與文學的現代轉型〉,梅家玲、林姵吟主編,《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頁217-246,台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12月。
2016 Mei, Chia-ling, Carlos Rojas, trans., ”Voice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Carlos Rojas and Andrea Bachner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pp. 149-171, New York, USA. 2016.12.
2019 〈後戰爭〉,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臺灣理論關鍵 詞》,頁167-17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年3月。
2019 〈發現青少年,想像新國家〉,王德威、宋明煒主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頁109-11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年4月。
2019 〈李渝的小說美學觀及其《和平時光》:現代主義、女性意識與故事 新編〉,王德威、季進主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頁315-327,鎮江:江 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
2020 〈說「文」解「字」:張貴興小說與「華夷之變」的文化想像及再現策略〉,《グローバルな視野とローカルの思考──個性とのバランスを考える (全球化視野與在地化思考:與個性之間的平衡)》,頁51-80,名古屋:愛知大學出版,2020年3月。
年度 論文名稱
1992 〈理想大學國文教法的追尋:由臺大歷年教材教法的演變談起〉,《第一屆國語文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64,1992年。
1992 〈臺灣大學的大一國文教學現況概述〉,《中華民國各大專院校國文研討會論文集》,頁34-35,1992年。
1995 〈論建安贈答詩及其在贈答傳統中的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1995年11月。
1996 〈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84,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
1996 〈烽火佳人的出走與回歸:〈傾城之戀〉中參差對照的蒼涼美學〉,「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臺北,1996年5月。
1996 〈雌雄同體∕女同志的文本解讀──從〈安卓珍尼〉談當代小說教學時的理論應用及其相關問題〉,《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大中文系,1996年7月。
1998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世界華文文學會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世華中心主辦,洛杉磯聖塔芭芭拉市,1998年8月。
1999 〈《世說新語》品鑒美學中的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環境文學國際研討會」,新加坡,1999年2月。
1999 〈「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21,新北,淡江大學,1999年5月。
1999 〈烽火佳人的出走與回歸:《傾城之戀》中參差對照的蒼涼美學〉,《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75,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10月。
2000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主辦,臺北:文建會,2000年。
2000 〈關於五○年代小說史料的研究──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作品為例〉,「第一屆台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00年10月。
2001 〈《世說新語》品賞語言中的空間美學〉,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eval Studies,美國密西根州Kalamazoo市,2001年5月。
2001 〈誰在思念誰?──漢魏六朝女性思婦詩與「思婦文本」的糾結〉,”Understanding Chinese Poetics: Recarving the Dragons國際學術研討會”,捷克布拉格,2001年。
2002 〈戰後台灣鄉土小說(家)的孩童論述──以黃春明為中心〉,「第一屆中國現代文學亞洲學者國際學術會議」,新加坡,2002年。
2002 〈兩岸關係中的文學想像——從反共小說到眷村小說〉,「2002兩岸論壇研討會」,臺北,2002年。
2005 〈教育,還是小說?──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教育:知識生產與文學傳播學術研討會」,北京,2005年。
2005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台灣大學──兼論台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動〉,「夏氏昆仲與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紐約,2005年。
2006 〈從長到洛陽──漢晉賦作中的京都論述及其轉化〉,「西安:歷史記憶與城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安,2006年10月。
2007 〈晚清童蒙教育中的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以《蒙學報》與《啟蒙畫報》為中心〉,「世變中的啟蒙:文化重建與教育轉型(1895-1945)國際學術研討會」,波士頓,2007年10月。
2008 〈戰後初期臺灣的語文旅行與文化交會──以《大學國語文選》為例〉,「韓國‧臺灣地域文化論壇:近代東亞視野中的旅行與文化交會」,韓國漢陽大學,首爾,2008年4月。
2008 〈作為通識教育的現代文學課程設計〉,「現代文學教學方法與教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08年6月。
2009 〈大學教育與當代文學〉,「當代文學六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9年9月。
2009 〈從北大到臺大──臺灣大學的新文學傳承與轉化〉,「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9年4月。
2009 〈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海,2009年9月。
2009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研討會」,臺北,2009年9月。
2009 “From London to Beijing, From Silence to Sound: The "Poetry Recitation Society" and "Sound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counters and Transformations: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a Cross-literary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1850-1960, Cambridge. 2009年9月。
2010 〈從「國語運動」到「朗誦詩」──戰後初期臺灣的「語/聲」論述與文學實踐〉,「近代公共媒體與澳港臺文學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2010年4月。
2010 〈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新世紀,新京劇──二十世紀臺灣京劇新美學與國光劇團學術研討會」,臺北,2010年7月。
2010 〈新世紀,新鄉土──臺灣新生代的鄉土小說〉,「新世紀十年文學現狀與未來國際研討會」,上海,2010年7月。
2010 〈現代的聲音:詩朗誦、朗誦詩與國語文教育〉,「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愛丁堡,2010年8月。
2010 〈作為通識課程的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壇」,北京,2010年10月。
2010 〈戰鬥的聲音:五○年代臺灣朗誦詩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學:歷史與方法學國際研討會」,加州,2010年11月。
2011 〈城市,空空如也?──開封與當代都市女性成長小說〉,「開封: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封,2011年10月。
2012 〈從抗日到反共:文藝工作與文學實踐的承繼及轉化──以張道藩、陳紀瀅、覃子豪為例〉(大會主題演講),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R, VIOLENCE, AND THE AFTERMATH:HISTORICAL MEMORY, LITERARY INSPIRATION,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美國密蘇里,2012年4月。
2012 〈五○年代僑教政策與臺港文學對話--以《海洋詩刊》為中心的探討〉(與劉于慈合著),「香港文學在臺灣學術研討會」,香港,2012年5月。
2012 〈召魂與轉世:閱讀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小說的讀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7月。
2012 〈從抗日到反共:重探五○年代臺灣的文藝報刊與文學實踐──以陳紀瀅與「朗誦詩」為中心〉,「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臺北,2012年9月。
2012 〈婦女手中線、將士身上衣─五○年代臺灣婦聯會「征衣」工作中的女性與現代化家/國〉,「戰爭與女性國際學術研討會」,神戶,2012年11月。
2013 〈聲音、標點,與小說敘事〉,「形構臺灣:知識生產及其脈絡」工作坊,臺北,2013年3月。
2013 〈戰鬥文藝與聲音政治:大分裂時代中的「詩朗誦」與「朗誦詩」〉,「大分裂時代的敘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馬來半島國際學術研討會」,名古屋,2013年8月。
2013 〈戰爭、現代性與五○年代的文化政治──以婦聯會「征衣工作」為例的探討〉,「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3年9月。
2014 〈臺灣:納「四裔」入「中華」?還是「Unpacking China」?──魏建功與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Unpacking China: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美國:哈佛大學,2014年4月25-26日。
2014 “Voice” and Literature’s Pursuit of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mapping a Disciplin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Literatures”,美國:杜克大學,2014年4月4-6日。
2014 〈臺灣:納「四裔」入「中華」?還是「Unpacking China」?──魏建功與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Unpacking China: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美國:哈佛大學,2014年4月。
2015 〈後戰爭〉,「台灣理論關鍵詞2015工作坊」,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陳漢賢伉儷基金講座,2015年11月。
2017 〈說「文」解「字」:張貴興小說與「華語語系文學」的文化想像及再現策略〉,「華語語系・台灣:2017華語語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7年6月。
  • 臺大學術典藏
  • 學術榮譽與獎勵

    1.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甲種,1992-2000;乙種,1984-1991

    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獎助(1996-2006

    3.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研究獎助(1999-2000

    4.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計畫獎助(1999-2000

    5.90年度臺灣大學非同步教學優良網頁獎(2002

    6.教育部92年度第一學期通識課程績優計畫獎(2004

    7.國科會92年度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指導教授獎(2004

    8.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學者專家赴大陸地區講學獎助(2005

    9.教育部93年度第一學期通識課程績優計畫獎(2005

    10.國科會93年度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指導教授獎(2005

    11.93年度臺灣大學文學院優良教師(2005

    12.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在大陸地區出版臺灣地區著作獎助(2006

    13.94年度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指導教授獎(2006

    14.教育部95年度第一學期通識課程績優計畫獎(2007

    15.國立台灣大學95年度第1學期個別型通識教育課程績優計畫(2007

    16.96年度臺大學術專書優良專書獎(著作:性別,還是家國?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2007

    17.96年度第1學期國立臺灣大學個別型通識教育課程績優計畫(2008

    18.96年度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傑出教師(2008

  • 其他 

    1.199701,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學人交流計劃」之資助,赴香港中文大學從事學術訪問及交流。

    2.199908,同時獲得美國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Fulbright Foundation獎助,於19998月起,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進修一年,從事「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中的家國論述」之相關研究,並赴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衛斯理學院等院校演講訪問。

    3.200109,受邀擔任捷克查理大學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講授《世說新語》與《搜神記》等小說課程。

    4.200503,受邀擔任中國清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講授「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專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