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系所成員 navigate_next 專任教師 navigate_next 林永勝 副教授

林永勝 副教授

姓名:林永勝
職稱:副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9970
電子郵件:linyung@ntu.edu.tw
研究專長:宋明理學、道教思想、中世三教交涉史、中國古代的身體觀與工夫論
授課領域:國文領域、現代中文及習作、中國歷史與文化、中國文物與風俗、四書、宋代理學、宋明理學、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中的身體論研究、近思錄、道教內丹典籍導讀、禪門燈錄選讀
連結網址:臺大學術典藏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
  • 專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學術榮譽
  • 其他
年度 論文名稱
2004 〈乞啟重玄之關──論重玄派研究的爭議焦點〉,《清華學報》,新34卷第2期,頁383-424,2004年。
2008 〈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折──以存思技法為線索〉,《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頁67-102,2008年。
2009 〈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頁1-35,2009年。
2010 〈惡之來源、個體化與下手工夫──有關張載變化氣質說的幾點思考〉,《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頁1-34,2010年9月。
2011 〈功夫試探──以初期佛教譯經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21期,頁1-34,2011年6月。
2012 〈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清華學報》,新42卷第2期,頁233-260,2012年6月。
2012 〈反工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線索〉,《臺大佛學研究》第24期,頁123-154,2012年12月。
2013 〈佛道交融視域下的道教身體觀──以重玄學派為中心〉,《輔仁宗教研究》,第27期,頁1-34,2013年。
2015 〈氣質之性說的成立及其意義──以漢語思維的展開為線索〉,《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頁1-38,2015年3月。
2015 〈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頁5-48,2015年6月。
2016 〈道心說前史──兼論中國思想中心體義的展開〉,《臺大佛學研究》,第32期,頁59-98,2016年12月。
2024 〈明清儒者對性氣二分說的解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漢學研究》,第42卷第3期,頁77-109,2024年9月。
年度 論文名稱
2005 〈中文學界有關理學工夫論之研究現況〉,楊儒賓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有審查制度)
2005 林永勝譯,馬淵昌也著,〈明代後期「氣的哲學」之三種類型與陳確的新思想〉,楊儒賓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2012 〈張載「太虛即氣」重釋──兼論兩種型態的非一非異之說〉,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頁243-269,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有審查制度)
2014 林永勝、賴錫三,〈當代台灣儒學宗教向度的多元詮釋建構者:楊儒賓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論的相關檢討〉,張珣、江燦騰編:《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頁265-280,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14年。
2014 〈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頁99-144,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有審查制度)
2015 〈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頁83-13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有審查制度)
2017 〈性與天道之間──道教道性論的建構及其意義〉,鍾振宇等編:《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頁81-119,臺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12月。(有審查制度)
2023 〈多義性與漢語的思想方法〉,陳益源主編:《數位化時代的中越文化與文學》,臺北:臺灣中文學會,頁23-36,2023年11月。
2024 〈作為思想方法的字義解釋〉,劉滄龍主編:《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臺北:政大出版社,頁49-83,2024年7月。(有審查制度)
2024 〈三教交涉視野中的無情有性說〉,陳益源主編:《文學、思想與宗教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頁225-261,2024年10月(有審查制度)。
2025 〈視像性與中國古代的形而上學〉,劉滄龍主編:《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頁1-39,2025年1月。(有審查制度)
年度 論文名稱
2004 〈變化氣質的兩種途徑──兼論理學工夫論與道教的關係〉,「儒家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2004年11月。
2007 〈工夫試探──從工夫的詞義源流論其修養意涵的展開〉,「儒學中的身體論述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07年11月。
2008 〈魏晉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演變〉,「天、自然與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日本東亞的文明衝突與天觀念的演變研究班、臺灣大學中文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2008年9月。
2008 〈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自然概念史」工作坊,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10月。
2009 〈道德為宗──重探南朝至初唐重玄道士的道論〉,「中華海峽兩岸首屆道德經與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高雄市道德院等單位合辦,2009年1月。
2009 〈二重的道論〉,「青年學者論壇:人文理念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臺北:國科會人文學中心主辦、臺大哲學系協辦,2009年5月。
2009 〈張載「太虛即氣」重釋〉,「東亞儒學與日本思想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日本思想史學會合辦,2009年9月。
2010 〈中國古代對工夫的理解──以初期佛教譯經為中心〉,「第四屆人文典範的探尋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東華大學中文系合辦,2010年6月。
2010 〈下手工夫與究竟工夫〉,「中國經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紐澤西:臺灣大學、Rutgers大學主辦、吉林大學合辦,2010年6月。
2010 〈佛教譯經中所見中國修行思維之特色〉,「詮釋學與中西經典文化傳統──第七屆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濟南: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合辦,2010年8月。
2012 〈程頤的涵養論〉,「兩岸氣論與中國思想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國學院、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合辦,2012年1月。
2012 〈反功夫的功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線索〉,「2012東亞儒佛會通與諍辯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12年3月。
2012 〈本體與經世──以張載的道論為中心〉,「儒學的經世致用學術研討會」,成都: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孔孟學會、臺灣大學、四川大學合辦,2012年5月。
2012 〈實踐與詮釋──當代有關功夫研究的幾種取徑〉,「2012東亞研究的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12年6月。
2012 〈程頤「涵養用敬」工夫重探〉,「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五)宋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2年10月。
2012 〈三一、性命與法身──中世道教身體理解的幾個轉折關鍵〉,「第十屆中華文明的21世紀新意義──東亞思想的互動與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2012年10月。
2012 〈佛道交融視域下的道教身體觀──以重玄學派為中心〉,「宗教的身體觀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系主辦,2012年11月。
2013 〈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像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東亞孔子形像之建構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13年7月。
2013 〈氣質之性說的成立及其意義──以漢語思維的展開為線索〉,「漢字與中文學術傳統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中文學會舉辦,2013年11月。
2013 〈中國古代有關人之本質的幾種思考方向──以性字意涵的轉變為線索〉,「東亞視域中的『自我』與『個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13年11月。
2014 〈從性情論到心性論──試探程頤工夫思維的轉折脈絡〉,「東亞文化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吉林大學主辦,2014年5月。
2014 〈性氣二分說的解構及其意義──以近世東亞儒學的發展為線索〉,「東亞儒學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14年7月。
2014 〈性與天道之間─道教道性論的建構及其意義〉,「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4年9月。
2015 〈二重的心論──以道心說的流變為線索〉,「漢族語言、文化與其他文明之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中文學會、臺灣大學中文系合辦,2015年10月。
2016 〈語言與時間──以氣質之性說的轉折為線索論明清儒學的幾個關鍵特質〉,「思想史視域下的中國語言與文學研究──第二屆臺大、北大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16年11月。
2017 Lin Yung-sheng, Anti-Gongfu: One Kind of Gongfu Theory—Focusing on the Zen and Yangming Scho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an Buddhism in Global Context, Centre of Modern East As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Germany, 2017.06.26-28.
2018 〈性氣二分說的解構及其思想史意義──兼論明清儒學的幾個關鍵特質〉,「儒與道:文史哲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2018年6月。
2019 〈「而」與「即」──理學初期的本體論建構〉,「2019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VI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共同主辦,2019年10月。
2020 〈何為倫理如何學──論二十世紀初中國倫理學建構的兩種路徑〉,第八屆臺大成大東華三校論壇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臺灣大學中文系與東華大學中文系合辦,2020年9月。
2021 〈黑底虛靜與白底虛靜──理學中的白黑論與儒釋之辨〉,「黑暗與光明:宋明清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2021年9月。
2022 〈作為思想方法的字義學〉,「理性、自由與公義──臺灣哲學2022年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哲學學會主辦,2022年12月。
2023 〈漢字的多義性及其思想方法〉,「數位化時代的越中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內:臺灣中文學會、河內國家大學合辦,2023年4月。
2023 〈三教交涉視野下的無情有性說〉,「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臺灣中文學會、成功大學中文系合辦,2023年11月。
2024 〈道教沐浴儀式的發展與轉變──以敦煌本《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為線索〉,「東亞寫本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合辦,2024年4月。
2024 〈道教定學的興起與發展──以東晉南北朝的道經為中心〉,「第七屆魏晉南北朝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大中文系主辦,2024年4月。
  • 講學與學術交流

    1.  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外國人共同研究者,2006年。

    2.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專題演講,講題為「中國古代對於工夫的理解」,2009年。

    3.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訪問學者,2010年。

    4.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第二屆、第三屆東亞儒學研習營主講人,2012

     

  • 其他

    1. 《臺大校史稿》〈沿革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2.  【書評】陳逢源著,《「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頁159-1652015年。

    3. 【書評】紀志昌著,《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1期,頁165-1732022年。

    4. 《花開葉落送流光──臺大中文相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