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系所成員 navigate_next 專任教師 navigate_next 汪詩珮 教授

汪詩珮 教授

姓名:汪詩珮
職稱: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4041
電子郵件:spw60972@ntu.edu.tw
研究專長:中國古典戲劇、現當代戲曲
授課領域:大學國文、中國戲劇選讀(國際生班)
連結網址:臺大學術典藏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
  • 專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其他
年度 論文名稱
1997 〈老戲新做──從兩本歌仔戲之改編「呂蒙正」談起〉,《劇說戲言》,第2期 ,1997年6月。
1999 〈《綴白裘》地方戲曲之小戲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1期,頁231-253,1999年6月。
2000 〈世紀末「京劇台灣化」風潮下的省思──從國光《廖添丁》與復興《出埃及》談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頁295-324,2000年6月。
2003 〈「白蛇故事」戲曲在清乾隆前的演變〉,《華學》,第6期,頁350-365,2003年6月。
2003 〈再論《張協狀元》──兼及戲文的發展與主題〉,《民俗曲藝》,第140期,頁41-87,2003年6月。
2005 〈元雜劇「題目正名」新探──以元刊雜劇為切入點的考察,《中華戲曲》,2005年第2期,頁105-137,2005年12月。
2006 〈元代戲劇的傳播與接受〉,《中華戲曲》,2006年第2期,頁263-302,2006年12月。
2008 〈「程式」與「即興」的交響:從「元刊雜劇」談元雜劇的表演〉,《戲劇學刊》,第7期,頁7-40,2008年1月。
2008 〈文人化與折衷化的改編──從「元刊本」與《元曲選》的《薛仁貴》說起〉,《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頁137-164,2008年3月。
2008 〈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第159期,頁205-247,2008年3月。
2008 〈奠基於傳統之上的創新:談《十五貫》的改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17期,頁199-231,2008年12月。
2009 〈傳統與創新:《十五貫》的改編〉,《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頁117-133,2009年4月。
2010 〈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第11期,頁129-161,2010年1月。
2010 〈世變、文人、隱喻:元雜劇《王粲登樓》的視界〉,《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頁125-155,2010年3月。
2010 〈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民俗曲藝》,第167期,頁221-270,2010年3月。
2010 〈圖像、敘事、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比目魚》〉,《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頁111-150,2010年6月。
2011 〈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7期,頁159-212,2011年6月。
2011 〈歷史、戲劇、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攝政》與鄭光祖的雙重心境〉,《國文學報》,第50期,頁275-313,2011年12月。
2013 〈曲境、畫境、意境:《七里灘》與「富春山居圖」〉,《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頁179-228,2013年6月。
2014 〈感官記憶與傷逝書寫:《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與遊藝〉,《中國飲食文化》,第10卷第1期,頁105-157,2014年4月。
2014 〈經典、重詮、男戲:「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戲劇研究》,第14期,頁103-150,2014年7月。
2015 〈文本詮釋與文化翻譯:元雜劇《老生兒》及其域外傳播〉、〈「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專輯前言〉,《民俗曲藝》,第189期,頁1-7、9-62,2015年9月。
2016 〈擇選眼光與翻譯策略:德庇時「中國戲劇推薦書單」初探〉,《臺大中文學報》,第53期,頁43-94,2016年6月。
2017 〈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戲劇研究》,第19期,頁1-50,2017年1月。(又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83-734,2017年3月。)
2017 〈清中葉一部顛覆性的白蛇戲曲「續集」: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後雷峰塔傳奇》初探〉,《國文學報》,第62期,頁59-100,2017年12月。
2018 〈潛跡與明蹤:清中葉《雷峰塔》傳奇演變新論〉,《民俗曲藝》,第199期,頁263-327,2018年3月。
2018 〈以元劇為方法:再論《牡丹亭》之經典性〉,《臺大中文學報》,第61期,頁191-238,2018年6月。
2020 〈從晉京、立足到榮景:1918上半年的榮慶社〉,《戲曲研究》(北京),第113輯,頁103-126,2020年5月。
2021 Shih-Pe Wang, “Plays Within Songs: Sanqu Songs from Literary Refinement (ya) to Popular Appeal (su)”, JCLC 8:2 (Nov. 2021), 307-340.
年度 論文名稱
1999 《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2006 《從元刊本重探元雜劇──以版本、體製、劇場三個面向為範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2009 〈重讀《琵琶記》:元末儒士高明的內心世界〉,《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2009 〈重讀《琵琶記》:元末儒士高明的內心世界〉,《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8月。
2010 〈再論「顧堅與崑山腔之始」──兼談「南詞引正」的疑點〉,《名家論崑曲:「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月。
2015 〈政治與藝術的遇合:「時勢造英雄」的《十五貫》〉,《朱曉海教授六五華誕暨榮退慶祝論文集》,頁295-342,台北:學生書局,2015年11月。
2016 "Revising Peony Pavilion: Audience Reception in Presenting Tang Xianzu's Text", in Tian Yuan Tan, Paul Edmondson and Shih-Pe Wang ed., 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 London: Bloomsbury, 2016.
2021 汪詩珮,〈1918年上半期の榮慶社—北京進出、地步の確立から隆盛まで 〉,譯者中塚亮,收入中里見敬編,《中國戲單的世界》,福岡:花書院,2021,頁89-119。
2022 Shih-Pe Wang, “Chapter 5: The Orphan of Zhao: The Meaning of Loyalty and Filiality”, in Patricia Sieber and Regina Llamas, eds. How to Read Chinese Drama: A Guided Anth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127-150.
年度 論文名稱
2000 〈網路資訊時代的戲劇表演〉,「2000年文化研究學術會議──科技、美學、權力:跨世紀文化轉折暨亞洲城市中華人的文化生產論壇」,新竹:交通大學外文系暨語言與文化研究所、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2000年12月16-17日。
2005 〈再論「顧堅與崑山腔之始」──兼談「南詞引正」的疑點〉,「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4月22-24日。
2005 〈元雜劇「題目正名」新探──以元刊雜劇為切入點的考察〉,「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南京大學、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5年7月16-19日。
2007 〈重讀《琵琶記》:元末儒士的述道之作〉,「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俞大綱先生紀念基金管理委員會,2007年5月25-27日。
2007 〈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第三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1月3日。
2007 〈重讀《琵琶記》:元末儒士高明的內心世界〉,「元代文獻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2007年11月16-18日。
2008 〈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8年1月3-5日。
2008 〈厚積而薄發:《十五貫》的老戲新編〉,「第十七屆詩學會議──曲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年5月31日。
2008 〈傳統與創新:《十五貫》的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廣州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2008年10月10-13日。
2008 〈世變、文人、隱喻:元雜劇《王粲登樓》的視界〉,「探索新景觀──2008劇場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2008年10月31日-11月2日。
2009 〈政治與藝術的遇合:「時勢造英雄」的《十五貫》〉,「2009青年學者論壇─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2009年5月22日。
2009 〈從小說閱讀到戲曲觀看:李漁《比目魚》的改寫策略〉,「文本‧觀看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9月19日。
2009 〈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第四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30-31日。
2009 〈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錢南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會」,南京: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1月20-23日。
2010 〈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世變與轉折:蒙元時期的文學、文化與藝術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0月27日。
2011 〈歷史、戲劇、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攝政》與鄭光祖的雙重心境〉,「第二屆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10月16-17日。
2011 〈感官記憶與傷逝書寫:《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與遊藝〉,「百般滋味話珍饈:中華飲食與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2011年12月15-17日。
2012 〈曲境、畫境、意境:《七里灘》與「富春山居圖」〉,「2012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1月29-30日。
2012 〈女身、男戲、傳統新崑劇:「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粉墨中華:近現代華語戲劇與電影研究暨ACCL全球華語文化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華文與比較文學協會(ACCL),2012年12月17日-19日。
2013 〈壯美悲劇、文本翻譯、文化詮釋:《漢宮秋》新論〉,「第五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3月29-30日。
2013 〈從悲歡離合到風俗喜劇:元雜劇《老生兒》的文本解析與文化譯讀〉,「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青年學者論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12月21日。
2014 ”Revising Peony Pavilion: Audience Reception in Presenting Tang Xianzu’s Text”,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rave New Theatres: 1616 in China and England”, 5-6th June 2014, SOAS, London, United Kingdom.
2014 “‘The West Lake Dried Up, The Thunder Peak Pagoda Crumbled’: A Qing Manuscript of White Snake Play”, presented in 20th Biennial Conference EACS, 23-26th July 2014, University of Minho, Braga, Portugal.
2014 〈從舊經典到新經典:以《牡丹亭》的點化創造為例〉,「創新與創造:明清知識建構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12月5-6日。
2015 "The Materials and Reading Strategy of Yugu tiaohuang: Juxtaposition of Eroticism and Chastity, Martial Scenes and Lust Scenes", presented in the workshop of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Materiality and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and East Asia", 4-5th Dec.201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5 〈擇選眼光與翻譯策略:德庇時的中國戲劇推薦書單〉,「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12月10-11日。
2016 〈我輩中人:《桃花扇》中的伎者、隱者、作者〉,「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16年4月22-23日。
2016 "Memory, metaphor, recluse: Two cases study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presented in the workshop of "Memory in Chinese Studies", 5 May 2016, Rutgers University.
2016 〈十七世紀中國戲劇對《詩經》《論語》的引用與隱喻〉,「經學的源流與創新:從歷史性與地域性視野」,首爾:成均館大學國語國文系,2016年8月23-24日。
2016 〈明水與伏流:再論清中葉《雷峰塔》流傳脈絡中的文人本與藝人本〉,「信仰、民俗與地方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國立金門大學,2016年11月19-20日。
2017 〈史傳、雜劇、現代戲劇:《趙氏孤兒》的文本改編與主題轉化〉,「2017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2017年4月27-28日。
2017 “Ji Junxiang's The Orphan of Zhao: Textual Transmission and Thematic Trans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workshop of "A Gateway to Chinese Theater: Reading Texts and Performance”, 1100-1850", 7-8th June 2017,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17 〈清中葉白蛇戲曲的顛覆與變體:日本天理大學館藏《後雷峰塔傳奇》析論〉,「中國文學、歷史與社會的多重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17年11月4-5日。
2017 〈之前、之後、之中、之間:元明戲曲中尉遲恭的戰爭敘事〉,「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11月30-12月1日。
2018 “The Femininity of Yang Guifei from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o The Palace of Eternal Life”,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Conference 2018, 3-5 July 2018, University of Sydney.
2019 “How the Three Kingdoms Hero Guanyu Was Performed through Editing in Late Ming Drama Miscellanies Yugutiaohuang”, 23rd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Japan, SaitamaUniversity, Japan, 2019.6.29-30.
2019 〈晚明戲曲選本編選策略初探:以《玉谷新簧》「首卷」為例〉,2019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9年8月28-30日。
  • 臺大學術典藏
  • 學術榮譽與獎勵

    1.    中華發展基金會(陸委會)獎助,赴大陸地區收集碩士論文資料,1998.9-1998.11

    2.    教育部91年度公費留考「短期研究人員」獎助,赴美進行博士論文相關研究,2003.1-2004.1

    3.    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博士生赴美研究獎助金」部分補助,2003.9-2004.1

    4.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visiting fellow),2003.1-2004.1

    5.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博士生撰寫論文」獎助,2004

    6.    國立中正大學100學年度「青年學者獎」。

    7.    國立中正大學101學年度全校「優良導師獎」。

    8.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院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2014.1-8

    9.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國際合作研究計畫獎助」(合作對象: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陳靝沅教授),2018.7-2021.6

  • 其他著作  

    1.    〈《爺爺的房間》寫實如何拿捏〉,《表演藝術》,第55期,19976月。

    2.    京劇《刺客專諸》,《傳統戲曲編劇導演培養計畫劇本集》,台北:現代戲曲文教協會,19989月。

    3.    〈離莎劇不遠,真的嗎?——談《皇帝變》的變與不變〉,《大風》表演論壇雜誌,第43期,19991月,第五版。

    4.    〈人間亦有癡於我〉,3p網路表演雜誌5月號,19995月。

    5.    舞台劇本《西天之下,九泉之上》,《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二獎作品)

    6.    舞台劇本《末日飛行》,《2000年「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首獎作品)

    7.    〈儀式、戲劇與民俗學術研討會紀要〉,《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頁421-42620006月。

    8.    〈戲劇研究回歸原生脈絡:「儀式、戲劇與民俗學術研討會」會議側記〉,《表演藝術》,第93期,20009月。

    9.    〈愉快人間,快意桃源──訪曾永義談國光新編大戲《牛郎織女天郎星》〉,《表演藝術》,第100期,20014月。

    10. 〈戲劇狂飆年代的熱血:台灣最重要的戲曲劇作家王安祈〉,《新觀念》,第152期,20016月。

    11. 〈顛覆「成見」,勇於「創見」:重新省思中國傳統戲劇的基礎研究──評洛地:《洛地文集‧戲劇卷‧卷一》〉,《書目季刊》,第35卷第4期,頁99-10520023月。

    12. 〈出意翻新巧:才女、擬男、新崑劇〉,《民生報》,A10「民生劇評」,2006.10.18

    13. 〈日落之前圈好地:談戲曲研究的博雅與管錐〉,《國文天地》,第285期,頁21-2420092月。

    14. 〈漫畫.阿宅.京劇新世代〉,《傳藝》,第84期,頁102-103200910月。

    15. 〈女兒心‧女人情:國光劇團近年的「女戲」〉,《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第82期,頁164-167201006月。

    16. 〈孤獨,是一種境界:《孟小冬》觀後之零零落落〉,《戲劇學刊》,第12期,頁245-25020107月。

    17. 〈書評:Tian Yuan Tan, Songs of Contentment and Transgression: Discharged Officials and Literati Communities in Sixteen-Century North China〉,《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頁375-38220129月。

    18. 〈書評 Mark Swislocki, Culinary Nostalgia: Regional Food Cul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Shanghai〉,《中國飲食文化》,第9卷第2期,頁137-14620133月。

    19. 〈興亡、離合、破局:閱讀《桃花扇》的三組關鍵詞〉(《桃花扇》原著導聆),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桃花/亂紅」演出節目單,2015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