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系所成員 navigate_next 專任教師 navigate_next 蔡振豐 教授

蔡振豐 教授

姓名:蔡振豐
職稱: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4030
電子郵件:tsaichen@ntu.edu.tw
研究專長:魏晉玄學、魏晉佛學、中國哲學史、東亞儒學
授課領域:大學國文、歷代文選及習作、四書、魏晉玄學、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中的氣論、東亞儒學專題討論、明代思想專題討論
連結網址:臺大學術典藏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
  • 專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其他
年度 論文名稱
1991 〈道家「道」的言說可能:試論王弼《老子注》中名、稱的區分及使用〉,《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頁95-108,1991年5月。
1991 〈對王船山詩論中「以意為主」說的一點看法〉,《臺大中文學報》,第4期,頁383-398,1991年6月。
1994 〈《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頁235-246,1994年5月。
1995 〈顧愷之論畫的美學意義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頁137-150,1995年6月。
1996 〈「離形」與「去知」──「聽之以正;聽之以心;聽之以氣」的詮解〉,《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頁219-236,1996年4月。
1997 〈《孟子‧公孫丑》「知言」問題試詮〉,《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頁57-76,1997年5月。
1998 〈《安般守意》經注序中格義問題的考察〉,《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頁299-332,1998年5月。
1998 〈道安經序思想的轉折及其在格義問題上的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48期,頁251-292,1998年6月。
1998 〈《陰持入》經注序中格義問題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頁1-38,1998年12月。
2000 〈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頁93-118,2000年6月。後收入《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4,頁295-324,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2001 〈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頁41-60,2001年12月。後收入《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4,頁81-108,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8月。
2001 〈《論語》所隱含「述而不作」的詮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頁175-192,2001年12月。後收入《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1,頁143-164,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2001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頁185-212,2001年12月。
2004 〈《莊子》中的知覺現象及其在修證上的意義〉,《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頁39-60,2004年7月。
2005 〈語言與道:《老子》的語言策略與致虛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頁41-56,2005年4月。
2005 〈丁若鏞的四書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頁177-188,2005年12月。
2006 〈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頁83-114,2006年6月。
2006 〈憨山德清的禪悟經驗與他對老莊思想的理解〉,《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頁211-234,2006年12月。
2007 〈伊藤仁齋と丁若鏞の『中庸』に对する古學的解釋〉,《日本思想史》(東京:日本思想史懇話會),第70號,頁17-41,2007年3月。
2008 〈丁茶山的人性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頁157-176,2008年5月。
2008 Jeong Tasan’s View of Human Nature(韓文) 《Han’guk Munhwa:Karean Culture》No.43(Kyujanggak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p. 189-212, 2008.9.
2008 〈朱子對佛教的見解及其回應〉,《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一輯,頁150-168,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2009 〈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頁1-34,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
2009 〈丁若鏞 四書詮釋의 체계뫄 그 의의〉,《韓國實學研究》,第18期,頁219-290,首爾:韓國實學會,民音社,2009年12月。
2010 〈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1期,頁155-199,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0年6月。
2010 〈中國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檢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卷2期,頁189-218,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0年12月。
2010 〈臺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以臺灣認同論述為主的討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第6期,頁6-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12月。
2012 〈黎文敔《周易究原》與其儒學解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2期,頁101-120,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2年12月。
2013 〈由「完善」與「正當」論茶山學與朱子學的關聯〉,《儒教文化研究》,第20輯,頁207-220,首爾: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2013年8月。
2013 〈諸家禪僧詮釋曹洞宗〈寶鏡三昧〉十六字偈之檢討:兼論覺浪道盛的特殊宗論及其三教論〉,《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頁19-51,臺北:漢學中心,2013年12月。
2014 “Cheong Yagyong’s new theory on Humanity(yin/ren仁)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sat Asian Confucianism: Focused on its relation to rites, music, punishment, and administration”,TASAN HAK [The Journal of Tasan Studies], vol.24, PP.5-38, 2014.6.
2014 〈丁茶山的政治論—與朱子學、徂徠學的比較觀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1卷第2期,頁1-26,2014年12月。
2016 〈荻生徂徠的「鬼神」觀及其倫理學性格〉,《外國問題研究》,第219期,頁 11-19,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6年1月。
2016 〈丁茶山的政治社會論:與黃宗羲及官箴書觀點的比較〉,《茶山學》,第28期,頁139-178,首爾:茶山文化財團,2016年6月。
2016 〈《老子》《莊子》中的「氣」及其可能的詮釋〉,《正學》,第4輯,頁275-288,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2017 〈中國哲學的體用義〉,《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總第230,頁36-45,2017年9月。
2017 The Metaphysics of East Asian Silhak: Focusing on Fand Yi-Zhi, Choe Han-gi Korean Silhak Review, Volume.34, PP.63-94,2017.12
2018 Chen-Feng, Zhu Xi’s Grasp of Buddhism and its Limit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Volume49, Numbers3-4, P.P.186-206, 2018.10。
2018 〈東亞儒學詮釋中的陌生性與他者性〉,《中國詮釋學》,第17輯,頁24-35,2018年12月。
2019 〈朱子의人心道心說에서의 理氣문제와 조선 유학자의 해석〉,《退溪學報》(韓國退溪研究院),第145輯,頁63-142,2019年6月。
2019 〈方以智的詮釋觀與明末三教論的發展〉,《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總第241期),頁1-11, 2019年9月。
2019 〈由丁茶山的儒學詮釋論東亞倫理學的發展〉,《外國問題研究》,第233期,頁4-12,2019年9月。
年度 論文名稱
1993 《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994 〈管輅《易》學所反映魏晉象數易的轉變〉,《大易集要》,頁128-134,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1995 〈王弼《周易注》的相關問題〉,《易學心知》,頁82-109,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5月。
1998 《魏晉佛學中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2000 〈臺灣儒學在社會實踐上的困境〉,《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論文集》,頁139-160,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0年12月。
2001 〈六家七宗之說所反映的格義問題〉,《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輯,頁857-890,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2002 〈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4,頁295-324,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重印,收入東亞文明研究叢書4,2004年6月。
2002 〈道家思想的兩個詮譯面向及其現代意義〉,《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二)》,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叢書2,頁253-276,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9月。
2003 〈蕅益和尚對四書的詮釋〉,《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頁479-502,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2003 〈《論語》所隱含「述而不作」的詮釋面向〉,《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1,頁143-164,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重印,收入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1,2004年6月。
2003 〈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經典與解釋的張力》,頁217-236,上海:三聯書局,2003年10月。
2004 〈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文庫第100冊,頁229,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4月。
2004 〈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4,頁81-108,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8月。
2005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中庸》註解的思想史意涵〉,《東亞世界與儒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頁255-284,東京:東方書店,2005年3月。
2005 〈伊藤仁齋與丁若鏞的《中庸》古學詮釋〉,《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4,頁251-277,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2006 〈丁若鏞的四書學〉,《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東亞文明研究叢書60,頁153-176,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11月。
2008 An Interpretation of “Knowing Words” in the Mencius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 Edited by Chun-chieh Huang/Grego Paul/Heiner Roetz, Germany, Harrassowitz Verlag) pp.1-20 , 2008.
2008 Chong Yagyong’s Four Books Learning Confucian Ethic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Edited by Vincent Shen/Kwang-loi Shun, Washington, DC: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pp.229-246 ,2008.
2009 〈朱子對佛教的理解及其限制〉,《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東亞儒學研究叢書03,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177-213,2009年7月。
2009 〈丁茶山《論語》詮釋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論意義〉,《東亞論語學──韓日篇》,東亞儒學研究叢書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179-216,2009年7月。
2009 〈《論語》詮釋的兩種類型:以朱子與丁若鏞的詮釋為例〉,《東亞論語學──韓日篇》,東亞儒學研究叢書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17-250,2009年7月。
2010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東亞儒學研究叢書05,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351頁,2010年3月。
2011 〈陽明學と明代中後期における三教論の展開〉,《東アジアの陽明學:接觸.流通.變容》,頁281-317,東京:東方書店,2011年1月。
2012 〈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刑益海編:《冬煉三時傳舊火》,頁369-410,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1月。
2012 〈臺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以臺灣認同論述為主的討論〉,《自由主義諸問題》,頁147-1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2012 〈朝鮮‧丁若鏞と日本古學派〉,《朱子學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ヅア》,頁379-414,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3月。
2013 〈從禮樂刑政的基礎論丁若鏞仁說在東亞儒學中的意義〉,《東亞視域中的儒學――傳統的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13年10月。
2014 Zisi and the Thought of Zisi and Mencius School, 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4.1.
2014 〈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身體與自然06,頁59-98,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2015 〈朱子人心道心說中的理氣問題〉,景海峰編:《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頁695-7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2015 〈《老子》詮解下的本質人觀及其可能的理論發展〉,蔡振豐等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頁67-104,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2015 〈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的孔子觀〉,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頁131-16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2017 〈荻生徂徠的「鬼神觀」及其倫理學性格〉,《日本倫理觀與儒學傳統》,頁95-11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3月。
2017 〈東亞儒學研究的再思考〉,上海復旦大學儒學院編:《東亞儒學問題省思》,現代儒學第2輯,頁166-182,北京:三聯書局,2017年10月。 
2017 〈《老子》《莊子》中的「氣」及其可能的詮釋〉,《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頁54-79,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12月。
2019 〈朝鮮儒者李栗谷的《老子》解〉,《東亞文明的歷史與展望:東亞文明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7月。
2019 〈方以智的詮釋觀與明末三教論的發展〉,《中國哲學義理的詮釋類型與論爭》,頁77-107,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11月。
年度 論文名稱
1998 〈儒家倫理傳統與現代生活──回歸《論語》「仕」之道與為「士」之道〉,「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人文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臺北:劍潭活動中心,1998年12月。
2007 〈朱子的佛教見解及其回應〉,「朱子學與閩台文化學術研討會」,福建廈門大學哲國學院、人文學院,2007年4月。
2008 〈台灣儒學與1980-1999年間國家認同中的文化論述〉,「儒學與海峽兩岸文化根基學術研討會」,北京聯合大學,2008年1月。
2009 〈中國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檢討〉,「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主辦/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展學系協辦,2009年3月。
2009 〈丁茶山《論語》詮釋中的文質觀〉,「韓國儒學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2009年4月。
2010 〈朝鮮丁若鏞與日本古學派〉,「朱子学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テキスト をふまえたアプローチ―國際學術會議」,大阪:關西大學主辦,2010年9月。
2010 〈丁若鏞學說中「仁」之意義與當代政治哲學中的「完善」與「正當」〉, 「2010儒學思想國際學術會議」,首爾:成均館大學主辦,2010年11月。
2014 〈《老子》《莊子》中的「氣」及其可能的詮釋〉,「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9月。
2014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文武觀〉,「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之轉型與分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2014年11月。
2015 〈朱子對孝的詮釋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海峽兩岸朱子齊家思想與當代家庭建設學術研討會」,武夷山巿,2015年6月。
2015 〈荻生徂徠的鬼神觀及其倫理學性格〉,「日本儒學視域中的東亞倫理學」,臺北: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2015年8月。
2015 〈丁茶山的政治社會論:與與黃宗羲及官箴書觀點的比較〉,「東亞牧民學傳統與牧民心書」,首爾:茶山學術文化財團,2015年9月。
2016 〈方以智的詮釋觀及明末三教論的發展〉,「接受、轉化與創造:詮釋學與中國」,大連巿:大連理工大學暨山東大學合辦,2016年4月。
2016 〈朝鮮儒者李栗谷的老子解〉,「東亞文明交流國際研討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6年10月。
2017 〈從去政治化、全球化、混血化論東亞儒學研究〉,「17∼19世紀 知識•資訊體系與資料庫 – 再讀東亞社會」,首爾: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2017年1月。
2017 〈丁茶山政治思想中的契約論特色〉,「茶山學國際會議」,首爾: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017年3月。
2017 〈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義〉,「中國哲學的概念與方法論國際學術會議」,杭州:杭州師範大學,2017年5月。
2017 〈孝的意義及其現代意義〉,「東亞思想的創造性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首爾:成均館大學儒學院、儒教文化研究所主辦,2017年6月。
2017 〈丁茶山思想的近代性意義〉,「域外漢籍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第二屆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2017年7月。
2017 〈十七世紀東亞初期的實學〉,「明淸交替期的東亞學術潮流與磻溪柳馨遠國際學術研討會」,首爾:韓國實學學會,2017年10月。
2018 〈東亞實學中的形上學〉,「區域與國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8年7月。
2018 〈東亞儒學詮釋中的「陌生性」與「他者性」〉,「東亞儒學詮釋學學術研討會」,威海:山東大學詮釋學研究中心,2018年8月。
2018 〈方以智的詮檡學及其時代意義〉,「明清禪儒滙通:方以智與覺浪道盛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2018年9月。
2018 〈李退溪、李栗谷與丁若鏞在理氣論上的發展〉,「第二屆儒家經典的跨域傳釋國際研討會:中心與邉緣的受容」,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18年10月。
2018 〈朱子人心道心說中的理氣問題及朝鮮儒者的詮釋〉,「第 27次儒教思想與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儒教文化的普遍性與地域性」,越南河內:國際退溪學會,2018年11月。
2019 〈由《孟子要義》論丁茶山對朱子學的重新定位〉,茶山學與孟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首爾:茶山文化財團及成均館大學,2019年4月。
2019 〈由韓國儒學的陽明學成分論東亞倫理學諸問題〉,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紹興人民政府、北京三智文化書院及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合辦,2019年5月。
2019 〈孔子的文明觀與十七、十八世紀東亞的夷夏(華)論〉,華夷之辨問題再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2019年11月。
  • 臺大學術典藏
  • 學術榮譽與獎勵

    1.    獲國科會:808182838486學年度乙種研究獎助;8789學年度甲種研究獎助;919293學年B類研究計劃獎助;949596979899學年A類研究計劃獎助。 (國科會改為科技部) 100101102103104105106學年A類研究計劃獎助

    2.    本校100學年、106學年傑出學術專書獎。

    3.    曾擔任《臺大佛學研究》、《通識教育學刊》主編;《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大中文學報》、《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師大學報》、《清華中文學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通識在線》等期刊編輯委員;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儒學研究叢書執行主編。

  • 其他著作

    1.    2000.03.02,書評:東年《愛的饗宴》,《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2

    2.    2000.04.66,書評:施淑青《微醺彩妝》,《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2

    3.    2000.06.29,書評:鍾文音《從今而後》,《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2

    4.    2000.11.02,書評:黃國峻《度外》,《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2

    5.    2000.11.13,〈戀戀在他方〉(書評:賴香吟《島》),《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2

    6.    2000.12.11,〈上海之風.紅顏不老〉(書評:陳丹燕《上海的紅顏遺事》),《中央日報.副刊.出版與閱讀》,21

    7.    2001.01.08,〈流浪者的巫術──評張瀛太《西藏愛人》〉,《中央日報.副刊.出版與閱讀》,21

    8.    2001.02.18,書評:張復《高塔》,《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3

    9.    2001.03.18,書評:鍾文音《昨日重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3

    10. 2001.04.29,書評:陳若曦《慧心蓮》,《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5

    11. 2001.06.24,〈在革命的激情過後〉(書評: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5

    12. 2002.02.04,〈文學讓我們與文字相處〉(書評:唐諾《文字的故事》),《中央日報.副刊.出版與閱讀》,19

    13. 2002.02.24,〈文史學的人中之龍〉(書評:湯晏《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5

    14. 2002.06.23,〈虛虛實實〉(書評:許榮哲《迷藏》),《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2

    15. 2002.10.20,〈勾魂攝魄〉(書評:莫言《冰雪美人》),《中國時報.開卷周報》,34

    16. 2002.12.22,〈夢遊者與夢境的對話〉(書評:童偉格《王考》),《中國時報.開卷周報》,34

    17. 2003.04.13,〈中年的身心騷動〉(書評:章緣《疫》),《中國時報.開卷周報》,34

    18. 2003.05.18,〈13種寫作技法和心情〉(書評:尹麗川《十三不靠》),《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19. 2003.07.13,〈沒有信仰就沒有愛〉(書評:阮慶岳《林秀子一家》),《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0. 2003.09.14,〈越過作者的身形之後〉(書評:黃國峻《是或一點也不》、《水門的洞口》),《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1. 2004.01.28,〈藝術家的屈辱與應對之道〉(書評:張煒《能不憶蜀葵》),《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2

    22. 2004.02.01,〈性的焦慮大膽放聲〉(書評:陳思宏《營火鬼道》),《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3. 2004.02.08,〈今古無二的光照〉(書評:奚淞《光陰十帖》、《大樹之歌》),《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4. 2004.02.29,〈不與時人彈同調〉(書評:高翊峰《肉身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5. 2004.05,〈優雅的由來林文月《回首》、《人物速寫》讀後〉,《聯合文學》,頁26-27

    26. 2004.05.17,〈年少的故事與共同記憶〉(書評:林黛嫚:《平安》),《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2

    27. 2004.06.07,〈愛戀的病態三元論〉(書評:李欣倫《有病》),《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8. 2004.12.28,〈在時間及空間中逃竄〉(書評:黃小貓《海豚紀念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29. 2005.01.30,〈陽光下的鬼魅戲〉(書評:嚴歌苓《穗子物語》),《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30. 2005.02.27,〈話語的泉湧與缺然〉(書評:童偉格《無傷時代》),《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31. 2005.10.09,〈本土魔幻的童話故事〉(書評: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32. 2006.02.12,〈空間裏殘留的魅影〉(書評:龔萬輝《隔壁的房間》),《中國時報.開卷周報》,B2

    33. 2006.08.12,〈浪漫的想像與言說〉(書評:楊照《背過身的瞬間》),《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