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綿 教授

- 期刊論文
- 專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專書
- 其他
- 臺大學術典藏
- 其他著作
1.〈薪火相傳──民間技藝的再發揚〉,《臺灣日報》副刊,1986年12月11日。
2.〈與古典戲劇結一份美的因緣──賞讀《琵琶記》〉,《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68-184,1991年2月。
3.〈張敬〈還鄉曲三十韻〉注譯〉,《古今文選》,新687期,1992年7月4日。
4.〈由人生兩難開展戲劇張力──評賞歌仔戲《青天難斷——陳世美與秦香蓮》〉,《中華日報》副刊,1996年11月9日。
5.〈馬致遠〈題西湖〉散套注釋賞析〉,《古今文選》,新923、924期,1997年11月1-15日。
6.〈才子佳人與酷哥辣妹的對話〉,《國文天地》,14卷12期,頁52-57,1999年5月。
7.〈《琵琶記》選注(上)〉,《古今文選》,新369期,1999年5月29日。
8.〈《琵琶記》選注(下)〉,《古今文選》,新469期,1999年6月20日。
9.〈紅葉流水定姻緣──「紅葉題詩」故事的流傳演變〉,《美育(雙月刊)》,112期,頁32-43,1999年11月。
10.《戲曲選粹》,與曾永義、王安祈、蔡欣欣合著,臺北:國家書局,591頁,2002年3月。
11.〈覺醒盡處是幻滅──評臺北新劇團《巴山秀才》〉,《表演藝術》,125期,頁56-58,2003年5月。
12.〈鳳姐千面展藝,紅樓鬧中沁寒──評國光劇團《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表演藝術》,132期,頁70-73,2003年12月。
13.〈從愛情「真與幻」解讀《長生殿》〉,《聯合文學》,20卷3期(總231期),頁56-59,2004年1月。
14.〈從愛情的「真與幻」解讀《牡丹亭》與《長生殿》〉,《美育(雙月刊)》,139期,頁82-89,2004年5月。
15.〈牡丹初綻現光華──我看沈豐英表演杜麗娘〉,《牡丹還魂》,臺北:時報出版社,頁214-220,2004年9月。
16.〈情欲流動與性別視角──《三個人兒兩盞燈》的叛逆與創意〉,《印刻文學生活誌》,1卷7期,頁139-143,2005年3月。
17.〈笛聲舞影橫月宮──遙想蘇州虎丘,觀「風華絕代」之匯演〉節目單,2005年4月。
18.〈詩歌/戲曲敘事視角之差異──《孔雀東南飛》的抒情性與戲劇性〉,《美育(雙月刊)》,147期,頁76-84,2005年9月。
19.〈病裡乾坤──我與臺大醫院的因緣(上下)〉,《醫事記》,21期,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刊單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公共事務室),2006年。
20.〈荒誕戲劇「化妝」的女性命運──京劇《荒誕潘金蓮》與《穆桂英掛帥》另一種對話〉,《聯合文學》,269期,2007年3月。
21.〈覆水劈棺原是夢 夢裡不知身是客〉,《中華日報》副刊,2007年4月。
22.〈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閱讀〈長恨歌〉系列文本〉,《聯合文學》,276期,2007年10月。
23.〈湯顯祖《牡丹亭‧拾畫》注釋賞析〉,《古今文選》,1178期,2007年10月19日。
24.〈湯顯祖《牡丹亭‧玩真》注釋賞析〉,《古今文選》,1179期,2007年11月3日。
25.〈曾永義〈秋行春夏令〉注釋賞析〉,《古今文選》,1189期,2008年3月29日。
26.〈能令華表得千年──上崑二十年赴臺演出經典大戲〉,《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紀念專刊》,頁26-29,2013年1月29日-2月3日。
27.〈立心曲海 廣播寰宇──曾永義先生的戲曲研究〉,《國文天地》第30卷,第11期,頁21-35,2015年4月。
28.〈夢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才子佳人的情志追尋〉,《聯合文學》,391期,頁54-56,2017年5月。
29.〈開啟戲曲與音韻通道的鑰匙──《中原音韻箋釋》導讀〉,《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卷1期,臺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頁175-181,2018年12月。
-
散文創作與戲曲編劇
1.《用手走路的人》,基隆:亞細亞出版社,272頁,2000年2月。
2. 歌仔戲劇本《宋宮秘史》,《劇本》2003年6月(總457期),北京:《劇本》雜誌社、中國戲劇家協會,2003年6月。
3.《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愉快人間」專欄,2002年~。
4.《用手走路的人(增訂版)》,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270頁,2005年12月。
5.《愛如一炬之火》,臺北:九歌出版社,254頁,2010年4月。
6. 臺北蘭庭崑劇團《故宮新韻‧長生殿》劇本整編,臺北:故宮博物院演出,2009年7月。
7. 臺北蘭庭崑劇團《尋找遊園驚夢》劇本整編,臺北:城市舞台演出,2010年6月。
8. 臺北蘭庭崑劇團小全本《玉簪記》劇本整編,臺北:新舞台演出,2013年12月6-7日。